赏文听物 “云”探龙博 ——第272期《弓弭》
发布日期:2022-01-28 新闻来源:黑龙江省博物馆 编辑:刘华秋 刘 硕 蒋 萃

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骨质弓弭1999年出土于黑龙江省友谊县汉魏时期的凤林城址。长25.5厘米,宽2.4厘米,利用动物的肋骨磨制而成。长条形,弭身细长作弧形弯曲,尾端略残,在侧边刻有一半圆形缺口; 前端呈半圆形,近前有一小圆孔,侧边上磨有一弧形缺口。正面磨制光滑,呈圆弧形,背面略内凹,较粗糙。
古人将弓的两端叫箫,在箫末端处叫弭,弭上有一用来勾住弓弦的半月形锲口,弭可以增加弓弩箫端的强度,从而使弓箭获得更大的杀伤力,出于耐磨硬度的要求,其质地一般是骨、角,亦有铜、玉、蚌等。
我们的祖先在有文字记载以前就已经广泛使用弓箭,在原始社会早期弓箭的制作粗陋,形状简单。弓身的制作首先用弯曲木条和竹片,拴上弓弦,然后将竹竿或木棍削尖作为箭。后来古人又用兽骨或石片磨制成箭镞,安装于箭头之上,作为武器来捕获更多的禽兽。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弓逐渐得到了改良和发展,由单体弓到加强弓,最后发展到了复合弓。在东周时期,中国复合弓的制造技术业已臻于成熟,已经有了精良的制造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是保留至今的最早记载了“复合弓”制作技艺的著作,书中的“弓人为弓”和“矢人为矢”两个章节详细记载了弓箭制作的选材和制作流程。
黑龙江省博物馆 付莹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5:30停止发票)
年均访问量:362874人次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5:30停止发票)
年均访问量:362874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