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星”之130期:画珐琅缠枝花卉“万寿无疆”盘特展

发布日期:2020-11-27  新闻来源:黑龙江省博物馆  编辑:刘华秋 刘 硕 蒋 萃

  

        2020年11月27日,“每月一星”系列展览之画珐琅缠枝花卉万寿无疆特展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展出。

《尚书·洪范》有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以实现“五福”为生活的最高境界,“五福”合起来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五福”中“寿”乃基础,“寿”是“五福”之首。企盼长寿是人类普遍心理,是人类美好愿望。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寿文化”,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这件画珐琅缠枝花卉“万寿无疆”盘,清乾隆,口径22.5厘米、足径14.5厘米、高3.8厘米。盘铜胎,圆形,敞口,浅弧壁,矮圈足。盘内外以明黄色为地,盘心饰蓝色团“寿”字,周边环饰四朵缠枝牡丹,“寿”字与牡丹相呼应;内壁绘4个圆形开光,其内分别写有蓝色篆书“万”、“寿”、“无”、“疆”四字,开光外均饰8朵缠枝番莲和菊花,蓝、绿色枝叶与粉紫花朵互相映衬;口沿下为回纹,口沿鎏金。盘外壁近足处有一周莲瓣纹,除此外盘内、外壁上纹饰相同。足墙上绘变形回纹,足沿鎏金,白色圈足内书三行六字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

    珐琅,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画珐琅,一般特指铜胎画珐琅,为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做法是先在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画珐琅也有其他胎体的制品,金属胎体的有金胎画珐琅、银胎画珐琅等,其他胎体的有瓷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等。

作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坚实平台,“每月一星”品牌系列展览不仅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促进了观众与博物馆的了解与互动,还提升了博物馆收藏、展示和开展社会教育的总体水平,在宣传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逐步激发着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5:30停止发票)
年均访问量:362874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