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圈地
李敬玄有些不悦地说道:“非是为殿下所议两渠,此等之议,臣等绝不会让它通过。”
对名声二字,有的大臣看得淡,比如许敬宗李义府之流,或者所看重的不是李敬玄想的那种名声,只想低调做人,如戴至德、阎立本,还有的大臣同样“急功好利”,比如韦弘机。但有的大臣“自爱羽翼”,比如李敬玄。
将朝廷的钱撒给百姓,会立即同意的,用之于民嘛。可国库只有那么多收入,因此,只好节流。比如裁减皇家用费,比如节约朝廷不需要的支出等等。这类官员大多数是清流官员居多,也是朝堂上的主流。可是让他们为朝廷“挣钱”,一个个会退避三舍,因为是“与民争利”。这种思想冲突,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最为激烈。但王安石也是不对的,他的种种作为,不是开源,只是转换财富,一开始从富人身上,将钱转移到国库里,后来连老百姓也不放过。守旧大臣又缺少了气度,全盘予以否决。因此成了党争。
这一点,李威再三注意的,夺其利,给其利,也就是双赢。当然,任何一项决议下来,总会有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的利益又受到损害。如开设蕃市与互市,一些有力量走私的商人与一些贪墨官吏,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只能说是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不会受到伤害。还有,对大户人家,大商人,大地主这类“社会精英”,尽量不动或者少动他们的奶酪。
此中个节,就是一个利,因此李威不解释也不提,而是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孙稚否魏孝明帝免盐池税?”
这是一段有名的历史,北魏初对盐税是免税政策的,与唐朝差不多。民间没有得益,却让当地的豪强富户把持盐池,甚至为了哄抬盐价,刻意减少盐的产量。于是北魏调司盐都尉管理食盐,并且征税。然而盐商与富豪在朝堂中的力量很强大,以上古之制的名义,让此项策略再次罢除。然而前度弊复生,再设监盐官。反反复复,国伤民伤。到了大通元年,又有葛荣之乱,雍州刺史肖宝寅据州反叛,薛风贤起兵于正平,薛修义屯兵于河东,分守盐池,攻围蒲坂。孝明帝害怕盐民有变,于是再次下诏免去盐税。长孙稚抗命不遵,并且上了一奏,说明免税政策不适时宜,只是优待了巨商大户,看似朝廷让利于民,实际上民间很难均沾。又因为国用不足,有可能加重多数百姓负担。这篇奏折很有名气,多本史书皆收录其中。
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李威想法有许多共鸣之处。一项好的政策,不只是让朝廷受益,让少数人受益,还要让大部分群众受益。不然想谋财,将前世的房改政策搬出来,卖土地就行了。
提及这段历史,李敬玄不能回答。
李威也没有深说,这些大佬们有一大半来自大户名门望族,说深了不大好。又说道:“秋收将了,既然已议新仓,需立即实行。还有,为了防止赋税后再次贪墨勒索,派有司立即受理此类案件,各个关卡只能检查核实货物赋税数量,不得再度勒索。”
唐朝的官员俸禄看似优厚,却远远跟不上宋朝。优厚的只是各个高官,即使这样,有的宰相因为清廉,京城物价昂贵,甚至寄宿于各个寺庙客栈之中。宰相如此,更不要说下面的低层官吏,特别是最底层,象里正与坊正待遇仅是免除各项课役,守关卡的士卒连这个待遇都很难办到,既然是朝廷的灰色地带,贪墨勒索,避免不了的。
审理案件,减少勒索事件。各个关卡盘查核实数量,又防止了蕃市官吏征税时贪墨,减少国家税务收入。还是堵防的消积政策,各种贪墨与勒索,依然不会少,比如刻意滞留货物,或者其他种种。总之,想完全杜绝不大可能,只能说是防一防,比不防好些。
然后到了新渠与募款,李威将昨天与父亲的话,再次说了一遍。
李敬玄立即说道:“殿下,不可。”
不但李敬玄反对,许多朝臣皆不赞成。想法两样,李治也想李家王朝千载万世,可这些大臣更多看重自己的清名,不能再让太子往下面拖了。
李威叹息一声,说道:“不仅是为新渠募捐,官田渐渐减少,连后进功臣都不能实封。百姓却在增加,地主侵并日重,于是朝廷困窘,百姓贫苦。又没有解决之道。其实孤这个主意,依然会使富者更富,不过能稍稍将此祸水东引罢了。”
提及此事,在座的大臣又不能吭声。
李威将画好的世界地图拿了出来,没有敢画圆,因此大西洋不在地图上,更是不标准,然后指着大洋洲说道:“此处天气炎热,气候恰与我朝相反,夏时冷,冬时热。以及其他地方,都有许多地区适宜放牧耕作。上面有一些百姓,可是愚昧落后,都不及南诏各个生僚。地方又极其广大,甚至不亚于我们大唐面积。有本事到哪里开柘去,何必在自己乡里邻居身上盘剥?”
刘审礼道:“殿下,你有没有想过,一旦开了海路,海上波涛汹涌,会有许多百姓以及商贾,会因此丧生?”
“孤怎能不知。然而不开海路,水利之费无法筹集。一年因为漕运,死了多少百姓,想来刘尚书也是清楚的。况且,孤此议只是试开,成功可以再议扩充,失败也可以立即收回。不然要不了多少年,甚至一百年两百年后,因为地少人多,百姓无法生存,大家就可以看到我们子孙,为葛荣,为张角之流屠杀。”
说到这里,李威顿了顿道:“如果各位同意,陆马与梁金柱二人,可以立即拿出两万缗钱,作为捐助。”
李敬玄有些不悦地说道:“非是为殿下所议两渠,此等之议,臣等绝不会让它通过。”
对名声二字,有的大臣看得淡,比如许敬宗李义府之流,或者所看重的不是李敬玄想的那种名声,只想低调做人,如戴至德、阎立本,还有的大臣同样“急功好利”,比如韦弘机。但有的大臣“自爱羽翼”,比如李敬玄。
将朝廷的钱撒给百姓,会立即同意的,用之于民嘛。可国库只有那么多收入,因此,只好节流。比如裁减皇家用费,比如节约朝廷不需要的支出等等。这类官员大多数是清流官员居多,也是朝堂上的主流。可是让他们为朝廷“挣钱”,一个个会退避三舍,因为是“与民争利”。这种思想冲突,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最为激烈。但王安石也是不对的,他的种种作为,不是开源,只是转换财富,一开始从富人身上,将钱转移到国库里,后来连老百姓也不放过。守旧大臣又缺少了气度,全盘予以否决。因此成了党争。
这一点,李威再三注意的,夺其利,给其利,也就是双赢。当然,任何一项决议下来,总会有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的利益又受到损害。如开设蕃市与互市,一些有力量走私的商人与一些贪墨官吏,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只能说是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不会受到伤害。还有,对大户人家,大商人,大地主这类“社会精英”,尽量不动或者少动他们的奶酪。
此中个节,就是一个利,因此李威不解释也不提,而是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孙稚否魏孝明帝免盐池税?”
这是一段有名的历史,北魏初对盐税是免税政策的,与唐朝差不多。民间没有得益,却让当地的豪强富户把持盐池,甚至为了哄抬盐价,刻意减少盐的产量。于是北魏调司盐都尉管理食盐,并且征税。然而盐商与富豪在朝堂中的力量很强大,以上古之制的名义,让此项策略再次罢除。然而前度弊复生,再设监盐官。反反复复,国伤民伤。到了大通元年,又有葛荣之乱,雍州刺史肖宝寅据州反叛,薛风贤起兵于正平,薛修义屯兵于河东,分守盐池,攻围蒲坂。孝明帝害怕盐民有变,于是再次下诏免去盐税。长孙稚抗命不遵,并且上了一奏,说明免税政策不适时宜,只是优待了巨商大户,看似朝廷让利于民,实际上民间很难均沾。又因为国用不足,有可能加重多数百姓负担。这篇奏折很有名气,多本史书皆收录其中。
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李威想法有许多共鸣之处。一项好的政策,不只是让朝廷受益,让少数人受益,还要让大部分群众受益。不然想谋财,将前世的房改政策搬出来,卖土地就行了。
提及这段历史,李敬玄不能回答。
李威也没有深说,这些大佬们有一大半来自大户名门望族,说深了不大好。又说道:“秋收将了,既然已议新仓,需立即实行。还有,为了防止赋税后再次贪墨勒索,派有司立即受理此类案件,各个关卡只能检查核实货物赋税数量,不得再度勒索。”
唐朝的官员俸禄看似优厚,却远远跟不上宋朝。优厚的只是各个高官,即使这样,有的宰相因为清廉,京城物价昂贵,甚至寄宿于各个寺庙客栈之中。宰相如此,更不要说下面的低层官吏,特别是最底层,象里正与坊正待遇仅是免除各项课役,守关卡的士卒连这个待遇都很难办到,既然是朝廷的灰色地带,贪墨勒索,避免不了的。
审理案件,减少勒索事件。各个关卡盘查核实数量,又防止了蕃市官吏征税时贪墨,减少国家税务收入。还是堵防的消积政策,各种贪墨与勒索,依然不会少,比如刻意滞留货物,或者其他种种。总之,想完全杜绝不大可能,只能说是防一防,比不防好些。
然后到了新渠与募款,李威将昨天与父亲的话,再次说了一遍。
李敬玄立即说道:“殿下,不可。”
不但李敬玄反对,许多朝臣皆不赞成。想法两样,李治也想李家王朝千载万世,可这些大臣更多看重自己的清名,不能再让太子往下面拖了。
李威叹息一声,说道:“不仅是为新渠募捐,官田渐渐减少,连后进功臣都不能实封。百姓却在增加,地主侵并日重,于是朝廷困窘,百姓贫苦。又没有解决之道。其实孤这个主意,依然会使富者更富,不过能稍稍将此祸水东引罢了。”
提及此事,在座的大臣又不能吭声。
李威将画好的世界地图拿了出来,没有敢画圆,因此大西洋不在地图上,更是不标准,然后指着大洋洲说道:“此处天气炎热,气候恰与我朝相反,夏时冷,冬时热。以及其他地方,都有许多地区适宜放牧耕作。上面有一些百姓,可是愚昧落后,都不及南诏各个生僚。地方又极其广大,甚至不亚于我们大唐面积。有本事到哪里开柘去,何必在自己乡里邻居身上盘剥?”
刘审礼道:“殿下,你有没有想过,一旦开了海路,海上波涛汹涌,会有许多百姓以及商贾,会因此丧生?”
“孤怎能不知。然而不开海路,水利之费无法筹集。一年因为漕运,死了多少百姓,想来刘尚书也是清楚的。况且,孤此议只是试开,成功可以再议扩充,失败也可以立即收回。不然要不了多少年,甚至一百年两百年后,因为地少人多,百姓无法生存,大家就可以看到我们子孙,为葛荣,为张角之流屠杀。”
说到这里,李威顿了顿道:“如果各位同意,陆马与梁金柱二人,可以立即拿出两万缗钱,作为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