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次出使使没禄氏赢得了巨大的声典。

    王勃付出了牺牲,也赢来了官场飞黄腾达的机会一路左迁,四年前拜为中书门下三品。

    然而他写得一手好文章,政务却欠却了一些。犯了一个错,让言官看到后,弹劾了。于是贬为青海道大总管。

    应当来说,这项任命也没有错的。

    两个和议以后,唐朝不断的出击,不是青海南,而是持续的屯兵,或者迁移游牧民,去了海北。屯的田很少,主要是为了放牧的。青海马好,是青海湖四周特殊的天气飞地理环境与水土,这才出好马的。放在河东,饲养战马效果打了七折还不止。

    反正河西已经成了一片荒芜,吐蕃国内环境很不好,唐朝却在不停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强威。吐蕃人不敢再次侵犯了。其实几年后,两国基本上搭成了一个默契,赤海以北,到伏俟城以东,也就是青海湖的东侧与北侧,成了唐朝的天下。青海湖的南侧,包括伏罗川与大非川,则是吐蕃人的地盘。

    但不代表着没有危机。

    这样一来,得到了大量的牧场,却变得无险可守。因此这数年来,青海大总管之职,皆是一时的良将担任的,从黑齿常之开始,到王方翼,再到郭元振、唐休璟,然后到骆务整。

    吐蕃主和蒸与亲唐派逐渐占据上风后,多少年安然无事,两国都有些放松了。王助不是武将,但他孙女是吐蕃的赞蒙,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前去青海,更能有效的处理两国事务。

    但是李威也疏忽了一点。

    王锄是顶级世家子弟,王方翼也是,可世间能有几个王方翼?到了青海后,很看不起一些蕃人,包括渐渐汉化的党项人。因此执事时,处理很不公平。又自做主张,改了税务。于是数月下来,积来了许多矛盾。

    危机终于来了。

    唐朝依然不觉。此时李威下了一份诌书,引起了轩然大波。

    新罗与倭国打来打去,或者请求唐朝帮助。李威也做了慎重的调解,甚至派了庞大的使者团前去倭国,进行了谈判。让倭国与新罗各退一步,新罗将东南角划出来,赔偿给倭国。倭国也从汉江口往回撤,腾出占领的一半地盘。

    结果呢,新罗人不愿意,我干嘛割土赔地。况且东南角那是我新罗人的老家,说什么也不能够让给倭国。倭国也不同意,当初我们可是谈好的,我们两国谁占到了,就归谁管,天可汗哪,你可不能改变主意。

    招待很丰威,结果使者团没有调解成功却在倭国兜了一个大圈子,看了看倭国许多地方的风景与人情后,回国了。其实已得到了第一手情报。而且这一行,户部员外郎杜丞却给唐朝带来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倭国面水稻!

    从三国年间倭国就出现了水稻,产量也未必很好,可它在倭国逐渐改良后,却适应了倭国那种寒冷的天气。并且稻谷产量永远超过麦票的。河北与河东地区依然不能引种,毕竟稻谷的生长,是寄托在大量水源上的。可是辽东却不乏水源,有众多的河流每年冬天又会落下大量的积雪,春天一来,江河融山川冰雪融化,保证了水源。

    这也是李威想方设法,改良粮食种子的产物。满世界的在找优良的作物和子,进行改良。所以连带着官员都变得很慎重起来。于是倭国耐寒的水稻种子不知提前了多少年,进入了唐朝。

    这为开发大辽东计划打平了基础。

    已经在辽东沿涣地区试种,每亩地一年只能收一次,但产量接近了二石半。也足够了,再改进一下,三石同样不是梦想。可无人领倭国的情,这些年,倭国从唐朝得到了多少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