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他!【03】 祖安籍*特聘御史(2/3)
因为献言的人数众多,难免就出现重复的现象,坐在衙门里的朝臣将意见重复的汇总到了一起,算作一条献言,在与其他献言汇总成为一本纲目,先让司徒昶敲上一眼,好心中有数,知道这一批献言都说了些什么。
瞎胡闹筛下去的奏折太少会被数落,漏掉皇帝陛下认为有用的折子更得挨骂,衙门里的官员掂量怎么都少不了批评,权衡孰轻孰重以后,选择了前者。
司徒昶瞧着六部衙门呈上来的纲目,先是啜了口茶,随后才拿起来翻阅,这些人怕是被骂怕了,这样谨慎一些也好。每本折子提取重点总结成一句话,汇总起来的纲目看起来也不费劲。
柳亦刀得了司徒昶的准许,在翻看着刑部呈上来的汇总,总觉得这样下去似乎要出事情:“皇上,微臣有个提议,也是看了这本刑部汇总上来的折子才有感而发。”
作为百姓也不能光献言,一股脑往六部衙门口的箱子里扔折子,司徒昶作为皇帝陛下必然得给点回复,但显然逐个回复是不可能的,而且每个人想点什么就写点什么的路子也不是长远之计,最终肯定会走进死胡同里。
得有个规划才行。
头一次这样搞,没经验也就算了,趁着三日后新的一轮“折子炸.弹”还没投放到六部衙门之前,要抛出一个选题,供大家讨论。
有了一个讨论的话题,这样就不会出现说什么都有的现象了,到时候回复起来也省事儿,只需要回复为什么照旧,或是同意改进就好了。这样一来大家一起讨论的积极性更高,朝廷也能轻松不少。
至于回复的渠道,可以建立类似邸报的报纸,有了报纸以后,就可以在里面夹带点“私货”了,比如说北边的风土人情,特色产品……
不能让萧将军在北边白忙活不是?大齐这边也得搞点举措,让百姓对那边生出兴趣才行啊,到时候两边联合,日后商路方面的事情做起来就会更加容易一些了。
一环套一环,环环精彩,司徒昶把手中的折子“啪”地一合,快步走到柳亦刀的身边竖了一个大拇指:
妙啊!
“朕这就下旨,让六部衙门立即按照柳爱卿的提议去执行!”
雷厉风行是司徒昶的一大特色,说立即下旨绝对不会往后面拖上一个时辰,柳亦刀生怕这次再出什么纰漏,检查了好几遍草稿,又通过玩家平台让萧定坤也瞧了一遍以后才放心地看着司徒昶拿起玉玺往圣旨上盖了印。
内容相同的圣旨被复制了六份,分别分发到每个衙门,以此来节省传旨太监在各个衙门走动过程中所浪费的时间。听着圣旨里的内容,大臣们的心里不约而同生出了一个想法:
这还是他们认识的那个舌头比刀刃还锋利的柳亦刀么?竟然向陛下提议减轻他们的负担,今天的太阳是要打东边落下了么?
没有,今个的太阳还是要往西边落,估计这柳亦刀是为了减轻皇帝陛下的负担,他们不过是跟着蹭了便宜而已。
不过这样也不错,对谁来说都是好事。
皇帝陛下能广开言路就不错了,头一天疯狂的景象众人也都看见了,目的是让大齐更好,而不是想累死皇帝陛下,所以告示一经张贴,场面几乎是一边倒,都认为这样做才是更加合理的事情。
唯一有点不一样的生意,就是关于户部的议题。皇帝陛下怎么能将经商的事情放到明面上去说呢,一旦要是开启了这样的风气,可是不妥。
经商的事情对于商户来说那可是最在行不过的事情了,嗅到了不同寻常味道的大商户们立即使出看家本领,希望能入了皇帝陛下的青睐,这样一来,有了皇帝陛下做靠山,还用怕以后赚不到钱?
瞎胡闹筛下去的奏折太少会被数落,漏掉皇帝陛下认为有用的折子更得挨骂,衙门里的官员掂量怎么都少不了批评,权衡孰轻孰重以后,选择了前者。
司徒昶瞧着六部衙门呈上来的纲目,先是啜了口茶,随后才拿起来翻阅,这些人怕是被骂怕了,这样谨慎一些也好。每本折子提取重点总结成一句话,汇总起来的纲目看起来也不费劲。
柳亦刀得了司徒昶的准许,在翻看着刑部呈上来的汇总,总觉得这样下去似乎要出事情:“皇上,微臣有个提议,也是看了这本刑部汇总上来的折子才有感而发。”
作为百姓也不能光献言,一股脑往六部衙门口的箱子里扔折子,司徒昶作为皇帝陛下必然得给点回复,但显然逐个回复是不可能的,而且每个人想点什么就写点什么的路子也不是长远之计,最终肯定会走进死胡同里。
得有个规划才行。
头一次这样搞,没经验也就算了,趁着三日后新的一轮“折子炸.弹”还没投放到六部衙门之前,要抛出一个选题,供大家讨论。
有了一个讨论的话题,这样就不会出现说什么都有的现象了,到时候回复起来也省事儿,只需要回复为什么照旧,或是同意改进就好了。这样一来大家一起讨论的积极性更高,朝廷也能轻松不少。
至于回复的渠道,可以建立类似邸报的报纸,有了报纸以后,就可以在里面夹带点“私货”了,比如说北边的风土人情,特色产品……
不能让萧将军在北边白忙活不是?大齐这边也得搞点举措,让百姓对那边生出兴趣才行啊,到时候两边联合,日后商路方面的事情做起来就会更加容易一些了。
一环套一环,环环精彩,司徒昶把手中的折子“啪”地一合,快步走到柳亦刀的身边竖了一个大拇指:
妙啊!
“朕这就下旨,让六部衙门立即按照柳爱卿的提议去执行!”
雷厉风行是司徒昶的一大特色,说立即下旨绝对不会往后面拖上一个时辰,柳亦刀生怕这次再出什么纰漏,检查了好几遍草稿,又通过玩家平台让萧定坤也瞧了一遍以后才放心地看着司徒昶拿起玉玺往圣旨上盖了印。
内容相同的圣旨被复制了六份,分别分发到每个衙门,以此来节省传旨太监在各个衙门走动过程中所浪费的时间。听着圣旨里的内容,大臣们的心里不约而同生出了一个想法:
这还是他们认识的那个舌头比刀刃还锋利的柳亦刀么?竟然向陛下提议减轻他们的负担,今天的太阳是要打东边落下了么?
没有,今个的太阳还是要往西边落,估计这柳亦刀是为了减轻皇帝陛下的负担,他们不过是跟着蹭了便宜而已。
不过这样也不错,对谁来说都是好事。
皇帝陛下能广开言路就不错了,头一天疯狂的景象众人也都看见了,目的是让大齐更好,而不是想累死皇帝陛下,所以告示一经张贴,场面几乎是一边倒,都认为这样做才是更加合理的事情。
唯一有点不一样的生意,就是关于户部的议题。皇帝陛下怎么能将经商的事情放到明面上去说呢,一旦要是开启了这样的风气,可是不妥。
经商的事情对于商户来说那可是最在行不过的事情了,嗅到了不同寻常味道的大商户们立即使出看家本领,希望能入了皇帝陛下的青睐,这样一来,有了皇帝陛下做靠山,还用怕以后赚不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