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需要制内瓶部分;再制外瓶,外瓶需分二截烧制,口颈一截,肩腹一截。

      之后要处理转心轴,把外瓶的底制成凸起的鸡心状钮,内瓶的底心也要做成相互吻合的鸡心状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祙

      然后内瓶与外瓶套在一起,先粘外瓶和内瓶的肩部,再行粘接外瓶腹和内底,最后将内瓶与外瓶组合在一起后,再次烧制。

      合体烧造的过程中,既要正确掌握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更要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稍有差错,就会使鸡心钮和鸡心槽不吻合,或者流釉粘连,导致前功尽弃。

      所以在制作时,要求高超的工艺技巧,同时,也需要极大的成本,而这代价往往是“百里挑一”。

      除了这款,转心瓶还有一种,更加奇巧。

      这种瓶子外瓶和内瓶之间,有竖轴顶着,外瓶颈部里有开关和导管,竖轴连接着内瓶,下有铜质的桨叶。

      将瓶颈灌满清水,拨开开关,水滴会通过导管滴落到桨叶上,由此驱动内瓶发生自转。

      瓶底有孔,水会被底座收集起来,不会流得到处都是。祙

      不管是哪一种转心瓶,其设计之精巧,烧造难度之高,都堪称瓷器中的巅峰。

      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有记载:“十八年五月十二日……传旨……江西烧造门龙舟、灯触人旋转瓶一件……十九年初四日送到。”

      烧造一件转心瓶耗费半年多时间,难度之大由此可见。

      而且其繁复的工艺背后,所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连“土豪”乾隆都觉耗费的财力太大,在奏章上批复:“不必照随常瓷器一样多烧”,叮嘱唐英逢年过节烧几个就好。

      现在林婉秋给搞来了俩。

      一个是在欧洲不知名的小拍卖行淘到的,拍卖行为了保护主人身份,做了保密,但是知道它出自一个英国家庭,从一九三零年左右至今,已在这个家庭的一间布满灰尘的阁楼中书架顶上沉睡了七十年。

      周至和林婉秋推测,这东西是在当年义和团运动中,被掠夺至西方的。祙

      这件瓶子非常的“乾隆化”,瓶高四十厘米,体态匀称,色泽饱满丰富。

      瓶身镂雕了四条鲤鱼,栩栩如生,配以镂空水波纹雕花设计,显得大气富贵,恰到好处地映衬了瓶颈上的红色“吉”字中所蕴含的吉祥之意。

      外瓶用了洋彩、珐琅彩、粉彩,以珐琅彩为主要用釉,且运用描金,镂空、转心、浮雕、浅刻等多种工艺,极尽奢华、叹为观止。

      内瓶以青花为饰,透过镂孔,转动瓶底,彷如走马灯一般,别有一番风趣。

      这件瓶子叫做“乾隆珐琅彩吉庆有余转心瓶”,当时小拍卖行准备上拍之前,给林婉秋发现,经过协商,用了二十万英镑,帮周至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