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三喜、靳开来、赵蒙生……

    一个个鲜明、生动、饱满的军人形象不仅收获了读者们的喜爱,更成为了许多青年人的偶像。

    一部《高山下的花环》,在1979年9月的中国文坛刮出了一股撼动人心的飓风。

    读者们对小说发自内心的喜爱化成一句句毫无保留的赞美,数不清的读者来信如漫天飞雪一般冲进《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办公室。

    读者来信数量之多、溢美之盛,甚于《人民文学》以往任何一部作品的刊载。

    这些读者来信以包裹的形式被置于《人民文学》编辑部小说北组的办公室地上,编辑们甚至来不及拆。

    审了一天的稿子,临到下班时,崔道义看着这些读者来信发愁。

    “王扶,下班你骑车跟我走一趟吧。”

    “干嘛去?”

    “把这些信给林朝阳送去,编辑部可没有地方放这些东西,太多了。这段时间一天一包,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崔道义感叹着。

    王扶笑道:“谁让《高山下的花环》太火呢?真是太夸张了,我感觉当年《青春之歌》出版的时候,大概也就这样了。”

    “《青春之歌》也没让部队采购啊!当初我审稿的时候想到了这部小说会火,可我没想到,会这么火!”

    崔道义说话的时候,神色复杂。

    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刊载《高山下的花环》的第八期《人民文学》已经加印了第三次了,印量达到了惊人的120万份,创下了《人民文学》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

    据新华书店发行所同志的反馈,这一期杂志的销量从爆发之后就一路走高,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趋势。

    他们大胆预测,哪怕是120万份,也依旧不是这一期《人民文学》的终点。

    想到这里,崔道义不敢相信的摇了摇头。

    《人民文学》这回可真是捡到宝了!

    下了班,崔道义和王扶骑着自行车,车筐和后座绑的都是一包包的读者来信,找到了燕大图书馆。

    这会儿林朝阳已经下班了,两人又打听到了朗润湖公寓。

    “老先生,您好。请问一下,林朝阳同志是不是住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