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网(一)
对于贵族和教会的小动作,因为涉及到了巴黎,所以路易不敢小视,第二天就将迪昂叫来知会了一声,而后在佯装发了一通脾气之后,再交由他去调查。
路易之所以要对迪昂佯装发怒,是为了做到刚柔并济、宽严相容、功赏过罚的御下方式,同时也是为了给其他人一个警告,就算是以迪昂和他之间亦师亦友的交情,一旦做得不到位也会受到处罚,这样一来,其他的人也就不敢在事情上有所懈怠。
不过,虽然对迪昂发了一通脾气,但路易也知道这件事过错并不在他身上。他的情报网是很庞大,不仅遍及全法兰西,甚至还有伦敦、阿姆斯特朗、维也纳及意大利各城市,可是,就算是天网恢恢,亦有遗漏的地方,何况是人。
南锡伯爵这个人突然回到洛林,本就令迪昂准备不及,再加上他在巴黎大多混迹于三流社交圈,鲜有和那些权贵交流的机会,若是单看社交名单,那根本是查不出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至于梅斯主教的那一件事,那就更不应该怪他了。
虽然已经对下设置了保民官制度,可是保民官毕竟只是针对的是人口众多的乡村,城市的管理权实际上还是按照原样,由贵族选出的市长来管辖。路易为放弃将势力插足城市,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一下子就做得太过遭到反对,另一方面也是觉得城市中大多是贵族、教会的人士,虽然也有一些小商小贩和手工业者,但却不多,与其将势力插足贵族占绝对统治权的城市,还不如将精力先放在其他地方。
因为没有人手去管理城市,所以梅斯主教才能够以招募工匠的名义去瑞士招人,而迪昂的情报官又不可能将所有“工匠”的祖宗八代查一个遍,结果就造成了这么一个重大疏漏。
这可以说是一个制度或策略上的漏洞,现在洛林毕竟还处于改革之中,路易就算是得到了平民的支持,也削弱了贵族、教会的势力,可因为最初制定的将反对他改革的贵族、教会的人士一网打尽的策略,才会导致某些地方监控不足。严格来说,真正的问题在于路易这个领导者出了问题。
路易也做过检讨,可是他不能公开承认错误。为了在部下面前保证领导者的绝对权威和威信,他不得不玩起了权谋之策,借着斥责迪昂之机,建立起赏罚分明的个人威信。这也没有办法,他也只得抱怨自己一手创立起来的这一套以他为核心的统治体系。他自己都并不认为这套体系能够千秋万代,但却不能否认,现在这个情况,无论是洛林还是法兰西,需要的就是集权专制。
历史上的路易十六个性懦弱,而且是自路易十四以来最为善待民众的国王,但大革命却偏偏在他的统治下爆发了,这其中自然有封建王权数百年腐朽的积累,但更大的原因也在于他那懦弱的个性。
历史告诉现在的路易,仁慈是一切治国措施的绊脚石,救一个国家的方法和毁掉一个国家有着相同的根源,那就是统治者说一不二的专制统治。
除了历史上的路易十六之外,最好的例子就是百日维新和明智变法。前者的失败在于光绪帝一直没有握到清朝的大权,后者的成功在于日本消除了百年来一直掌权却积弊的幕府,确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国家的兴盛可能在于某个统治者打下的基础,但衰亡却绝对不会是因为末代或者末几代昏君的胡作非为。关键还是在于制度。
民主选举是有优于世袭制的地方,但在这之前也必须有一个稳定且强盛的国情,同时还需要一套法律作依托。如果行使方式差了,那么民主反而会导致政府行政能力变差,如果行使方式好了,社会就会良性循环,渐进发展。这就好比世袭制,或许会出现几个明君圣祖,但更多的还是无能昏君。
所有的制度都是一把双刃剑,民主的优越性也只有在法律体系完善和社会稳定的情况下,而且因为民主制度上的滞后性,会导致它在很多事情上都会显得无力。大革命时期的那几个行政法、督政府,完全是因为片面的追求民主,才导致了最后被拿破仑发动政变控制政权。与之相反的是,拿破仑战败之后的数十年,法兰西是君主制度的时间多于共和制度,但这却令法兰西迅速恢复了国力,并且开拓出了世界第二大的海外殖民地。
在凡尔赛时,为了防止贵族守旧势力的敌对,路易故意表现得低调,其实那个时候他已经暗中在思考着应该这么做、做什么,所以,就算认同启蒙思想中的三权分立之类和君主立宪之说,他也只能在洛林、阿尔萨斯的统治中采用与巴黎无二,甚至更为严厉的专制。
在他眼里,觉得现在国家的弊端之重,已是无强权而不能改之了。
“想不到,想不到啊!”
一个月后,也就是一七七一年的一月低,当路易看到迪昂收集到的情报的时候,他不得不感叹起来。
情报之中收集的是南锡伯爵在巴黎时候的社交对象的资料。这资料十分详尽,不仅仅包括了那些人本身,还有他们的亲友和社交关系,然后亲友、社交关系下还有亲友和社交关系。一层一层,抽丝剥茧,最后算是终于有了眉目。
对于贵族和教会的小动作,因为涉及到了巴黎,所以路易不敢小视,第二天就将迪昂叫来知会了一声,而后在佯装发了一通脾气之后,再交由他去调查。
路易之所以要对迪昂佯装发怒,是为了做到刚柔并济、宽严相容、功赏过罚的御下方式,同时也是为了给其他人一个警告,就算是以迪昂和他之间亦师亦友的交情,一旦做得不到位也会受到处罚,这样一来,其他的人也就不敢在事情上有所懈怠。
不过,虽然对迪昂发了一通脾气,但路易也知道这件事过错并不在他身上。他的情报网是很庞大,不仅遍及全法兰西,甚至还有伦敦、阿姆斯特朗、维也纳及意大利各城市,可是,就算是天网恢恢,亦有遗漏的地方,何况是人。
南锡伯爵这个人突然回到洛林,本就令迪昂准备不及,再加上他在巴黎大多混迹于三流社交圈,鲜有和那些权贵交流的机会,若是单看社交名单,那根本是查不出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至于梅斯主教的那一件事,那就更不应该怪他了。
虽然已经对下设置了保民官制度,可是保民官毕竟只是针对的是人口众多的乡村,城市的管理权实际上还是按照原样,由贵族选出的市长来管辖。路易为放弃将势力插足城市,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一下子就做得太过遭到反对,另一方面也是觉得城市中大多是贵族、教会的人士,虽然也有一些小商小贩和手工业者,但却不多,与其将势力插足贵族占绝对统治权的城市,还不如将精力先放在其他地方。
因为没有人手去管理城市,所以梅斯主教才能够以招募工匠的名义去瑞士招人,而迪昂的情报官又不可能将所有“工匠”的祖宗八代查一个遍,结果就造成了这么一个重大疏漏。
这可以说是一个制度或策略上的漏洞,现在洛林毕竟还处于改革之中,路易就算是得到了平民的支持,也削弱了贵族、教会的势力,可因为最初制定的将反对他改革的贵族、教会的人士一网打尽的策略,才会导致某些地方监控不足。严格来说,真正的问题在于路易这个领导者出了问题。
路易也做过检讨,可是他不能公开承认错误。为了在部下面前保证领导者的绝对权威和威信,他不得不玩起了权谋之策,借着斥责迪昂之机,建立起赏罚分明的个人威信。这也没有办法,他也只得抱怨自己一手创立起来的这一套以他为核心的统治体系。他自己都并不认为这套体系能够千秋万代,但却不能否认,现在这个情况,无论是洛林还是法兰西,需要的就是集权专制。
历史上的路易十六个性懦弱,而且是自路易十四以来最为善待民众的国王,但大革命却偏偏在他的统治下爆发了,这其中自然有封建王权数百年腐朽的积累,但更大的原因也在于他那懦弱的个性。
历史告诉现在的路易,仁慈是一切治国措施的绊脚石,救一个国家的方法和毁掉一个国家有着相同的根源,那就是统治者说一不二的专制统治。
除了历史上的路易十六之外,最好的例子就是百日维新和明智变法。前者的失败在于光绪帝一直没有握到清朝的大权,后者的成功在于日本消除了百年来一直掌权却积弊的幕府,确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国家的兴盛可能在于某个统治者打下的基础,但衰亡却绝对不会是因为末代或者末几代昏君的胡作非为。关键还是在于制度。
民主选举是有优于世袭制的地方,但在这之前也必须有一个稳定且强盛的国情,同时还需要一套法律作依托。如果行使方式差了,那么民主反而会导致政府行政能力变差,如果行使方式好了,社会就会良性循环,渐进发展。这就好比世袭制,或许会出现几个明君圣祖,但更多的还是无能昏君。
所有的制度都是一把双刃剑,民主的优越性也只有在法律体系完善和社会稳定的情况下,而且因为民主制度上的滞后性,会导致它在很多事情上都会显得无力。大革命时期的那几个行政法、督政府,完全是因为片面的追求民主,才导致了最后被拿破仑发动政变控制政权。与之相反的是,拿破仑战败之后的数十年,法兰西是君主制度的时间多于共和制度,但这却令法兰西迅速恢复了国力,并且开拓出了世界第二大的海外殖民地。
在凡尔赛时,为了防止贵族守旧势力的敌对,路易故意表现得低调,其实那个时候他已经暗中在思考着应该这么做、做什么,所以,就算认同启蒙思想中的三权分立之类和君主立宪之说,他也只能在洛林、阿尔萨斯的统治中采用与巴黎无二,甚至更为严厉的专制。
在他眼里,觉得现在国家的弊端之重,已是无强权而不能改之了。
“想不到,想不到啊!”
一个月后,也就是一七七一年的一月低,当路易看到迪昂收集到的情报的时候,他不得不感叹起来。
情报之中收集的是南锡伯爵在巴黎时候的社交对象的资料。这资料十分详尽,不仅仅包括了那些人本身,还有他们的亲友和社交关系,然后亲友、社交关系下还有亲友和社交关系。一层一层,抽丝剥茧,最后算是终于有了眉目。